锂离子电池充电器LTC4062及其应用
近年来,手机、数码相机、MP3等便携式产品向体积小、厚度薄、重量轻方向发展,新产品推陈出新,产量也猛增。这些新产品中无不采用锂离子(或聚合物)电池,因为它能满足小、薄、轻的要求,并且容量大,能延长两差模电感次充电的时间间隔。与此同时,各厂商也开发出各种新型充电器,与产品进行配套销售。为争夺充电器市场的份额,各导体厂商开发许多性能优良、设计灵活、应用方便的充电器芯片,应用到各种新型充电器当中。
凌特公司推出的单节锂离子电池充电器LTC4062应用灵活,可满足不同容量的锂离子电池的需要,也能采用插头式电源及USB端口进行充电,为充电器设计工程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选择。
特点及应用范围
LTC4062是一种充单节锂离子电池的线性充电器,由LTC4062组成的充电器适用于笔记本电脑、手机、MP3播放器及数码相机等。该充电器主要特点包括:可以用插头式(AC/DC适配器)或USB端口供电;最大充电电流可达1A;预设浮充电压为4.2V±0.35%;内有用于监控电池电压的低功耗电压比较器;有多种终止充电方式:可设置时间的定时器来控制终止充电;在充电电流小于设定的电流时终止充电;由用户根据充电状态指示来终止充电;完善的充电程序(算法);在电压低于2.9V时实现涓流充电;在电压大于2.9V时实现大电电感厂家流恒流充电;当电池电压接近4.2V时改为恒压充电;有充电过程指示(LED亮表示充电、LED灭表示充电终止,LED闪亮表示电池未装好或有故障);有智能启动(Smart Start),可延长电池寿命;有关闭控制,在关闭状态时耗电20μA(典型值),电池耗电小于2μA;充电电流可设定;终止充电时的电流阈值可设定;内部有自动热调节来控制最大的充电率,不会有过热风险;无须外部电流检测电阻及阻塞二极管;外围元器件少;有设定全电流充电(大功率)及1/5电流充电(小功率)选择以满足不同充电电源及电池容量的需要;10管脚小尺寸DFN封装(3mm×3mm),高度0.75mm;工作温度范围为0℃~+85℃。
管脚排列及功能
LTC4062的管脚排列如图1所示,各管脚功能如表1所示。
表1
图1 LTC4062的管脚排列
图2 OUT端的两个输出状态
图3 CHRG是内部MOSFET开漏输出端
图4 C/5是编程充电电流控制端
LTC4062的主要参数(VCC=5V、TA=25℃)典型值:输入电源电压范围VCC为4.3~8V;在充电模式时,输入电源电流ICC=240μA,备用模式时,ICC=130μA,关闭模式时,ICC=20μA;充电器调节后输出电压VFLOAT=4.2V ±0.015V(TA=25℃),VFLOAT=4.2V ±0.025V(0℃<TA<85℃);BAT端输出的充电电流IBAT与RPROG有关,RPROG=10kΩ时,IBAT=100mA(恒流),RPORG=1.2kΩ时,IBAT=800mA(恒流);PROG端电压VPROG=1V;OUT端输出低电平电压VOUT=0.1~0.16V;CHRG端输出低电压VCHRG=0.1V;涓流充电阈值电压VTRIKL=2.9V;涓流充电电流ITRIKL为IBAT电源的1/塑封电感器10(当VBAT<VTRIKL);低压锁存电压VUV=3.8V,终止充电阈值检测电流IDET由用户选择RDET设定,RDET=1kΩ时,IDET=100mA;REDT=10kΩ时,IDET=10mA。
充电过程的几点说明
- 充电程序
当电池装入充电器、上电后,充电器检测电池的电压VBAT,若VBAT<2.9V(VTRIKL),以1/10设定的恒定电感规格充电电流IBAT作涓流充电;当电池电压升到3V时,涓流充电结束,以设定的IBAT恒流充电;当电池电压VBAT上升约到4一体电感器.2V时,以恒压4.2V充电,此时充电电流下降;当电池充电电流降到终止充电阈值检测电流IDET时,终止充电(检测充电电流终止充电方式)。若充电电池的电压VBAT>3V,则直接用IBAT恒流充电,无涓流充电阶段。
- 三种终止充电方式
充电器设计者可选择用定时器定时间终止充龟,选择充电电流下降到设定的IDET时终止充电,选择由充电器使用者根据充电状态指示终止充电。平面变压器厂家 | 平面电感厂家OLED彩色化技术及优缺点概述1、厚度可以小于1毫米,仅为LCD屏幕的1/3,并且重量也更轻;2、固态机构,没有液体物质,因此抗震性能更好,不怕摔;3、几乎没有可视角度的问题,即使在很大的视角下观看,画面仍然不失真;4、响应时间是
汽车电液助力转向系统ECU的设计与开发系统介绍电动液压助力转向系统(EHPS)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它们是助力转向控制单元(ECU)、助力转向传感器、带电动泵的齿轮泵、储油罐、转向传动装置、CAN 总线系统。我们的主要工作是助力转向控制单
电磁兼容与电路保护 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尺寸日趋小巧纤薄,越来越多的新功能或新特性不断被集成到设备中,使得便携设备的数据率及时钟频率越来越高。与此同时,便携设备必将面临着诸多潜在的电磁干扰(EMI)/射频干扰(RFI)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