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电源用的EPS和UPS电源
■当市电供电正常时,市电电源经过充电器对蓄电池组充电、然后再由蓄电池组向逆变器提供直流能源。在这里,充电器是一个仅需向扼流电感蓄电池组提供相当于10%蓄电池组容量(Ah)的充电电流的小功率的直流电源,它并不具备直接向逆变器提供直流能源的能力。此时,市电电源经由EFS的交流旁路和转換开关所组成的供电通道向用户的各种应急负载供电。与此同时,在EPS的逻辑控制板的调控下,逆变器处于”停止工作”的自动关机状态。在此条件下,用户负载所实际使用的电源是来自电网的市电电源。众所周知:市电电网具有足够的带载能力来带电阻性、电感性和电容性负载。这就是EPS厂家向用户所宣扬的”可适应于全部Cosф范围”的”优异”带载能力。此时,无需考虑EPS电源的额定输出功率(KVA)对不同Cosф值负载的降额工作特性。
■当市电供电中断或市电电压超限(±15%或±20%额定输入电压)时,EPS在对它的逆变电感器生产器执行”开机启动”的同时,还需在很短的时间内、利用它的”转换开关”执行从交流旁路供电→逆变器电源供电的切換操作。在此条件下,在电池组所提供的直流能源的支持下,用户负载所使用的电源是EPS的逆变器电源、并不是来自电网的市电电源。在此条件下,EPS中的逆变器电源的输出功率将会因负载的功率因数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此时,位于EPS中的逆变器电源的实际带载能力将服从于” Cosф为0.8(滞后)的”逆变器电源”的带载工作特性(见2.2节)。
■当市电恢复正常工作时,EPS在对逆变器执行自动关机操作的同时、还通过它的”转换开关”执行从逆变器电源供电→交流旁路供电的切換操作。此后,EPS在经交流旁路供电通路向负载提供市电电源的同时,还经充电器向电池组充电。
■当EPS电源在执行逆变器电源供电←→交流旁路供电的切換操作时,执行这种”切換操作”所可能产生的供电中断时间(所谓的切換时间)会因为所配置的转换绕行电感器开关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对于釆用电磁式转换开关(例:快速继电器/断路器开关)的EPS电源来说,其典型的切换时间为:25—200毫秒。对于釆用电子式转换开关(可控硅型”静态开关”)的EPS电源来说,其典型的切换时间为:<10--20毫秒。
在此需特别说明的是,长期的UPS应用实践证明:位于后备式UPS中的逆变器的故障率明显地高于位于双变換、在线式UPS中的逆变器的故障率。乍看起来,似乎难以理解。这是因为对于EPS/后备式UPS来说,在绝大多数的时间内、都是由市电经过交流旁路在向负载供电(注:按2001年的统计资料,国内电网的平均”可利用率”约为: 99.9%),仅在较短的时间内(<0.1%的几率)、才会需要由EPS中的逆变器来向负载提供电源。相比之下、对于双变換、在线式UPS来说,只要它的逆变器不”被损坏”或在它的输出端上、未出现”过载”/短路故障时、都应该由它的逆变器来向负载提供电源。造成上述”反常”的原因有:
(a)当后备式UPS需要执行从交流旁路供电→逆变器电源供电的切換操作时,不仅要求原来处于”自动关机状态”的逆变器在极短的时间內、立即开机启动。而且,还要求较短的时间内(<4ms左右)、立即向后接的负载供电。正是这种”突然带载”开机启动的恶劣运行条件、造成后备式UPS中的逆变器”被损坏”的事故频繁地发生。
(b)为降低成本,在后备式UPS/EPS电源中的逆变器的功率器件(MOS管或IGBT管)的”设计功率裕量”、并不是按长时间的、连续工作方式来配置的。相反,它是按”短时间运行方式”来设计的(例:EPS的典型电池组后备供电时间为90分钟)。
相比之下,在双变換、在线式UPS的设计中,它釆取下述措施来消除在后备式UPS电源中所可能出现的故障隐患:
(a)位于它的逆变器中的IGBT功放电感生产厂家管的”设计功率裕量”是按长期、连续工作来配置的。
(b)为防止逆变器进入”突然带载一体成型电感”开机启动的恶劣运行条件,不仅在它的逆变器设计中,釆用”渐进式”慢启动工作方式:逆变器的输出电压从零上升到它额定输出电压的典型”缓升时间”为:3—5秒。而且,在逆变器的输出电压达到其稳态值之前,是禁止执行从交流旁路供电→逆变器电源供电的切換操作的。平面变压器厂家 | 平面电感厂家
无极可调交流电子负载的设计与实现 电阻是电路设计中最常用的电子元器件之一,具有多种型号、使用方便、价格便宜、操作简便等特点,在电路中具有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诸多缺点,譬如阻值不准确、功耗大、响应慢等,给电路设计带来了诸多不便。本文利用
简单的纯硬件并网逆变器制作全世界最简单的纯硬件并网逆变器图示:逆变器原理是怎样的?一 市场上常见款式车载逆变器产品的主要指标输入电压:DC 10V~14.5V;输出电压:AC 200V~220V 10%;输出频率:50Hz 5
电源管理与转换的整合可简化电源系统设计当今,面向电信及数据通信市场的先进电子系统大量依赖于高性能、精细线度数字IC(FPGA、DSP和/或ASIC)快速有效地处理对时间敏感的数字数据。对更高带宽的需求已迫使这些数字IC的制造商追求领先的工